4月2日,《湖北日报》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报道了我国首个血管芯片国家标准《血管芯片通用技术要求》(计划号:20243745—T—469)编制工作在武汉正式启动。我校食品学院柳鑫教授作为核心起草团队的重要成员,深度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为标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标志着我校在类器官芯片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中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血管芯片作为类器官芯片技术的重要分支,能够在体外高度模拟人体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已广泛应用于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食品安全与毒理检测等多个前沿方向。特别是在营养健康评价与功能食品开发中,血管芯片可用于模拟营养因子对血管健康的作用机制,为精准营养干预评价提供关键技术工具。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规模化转化与产业化落地。此次国家标准的编制将系统规范术语定义、组件结构、生物性能、构型尺寸等关键技术参数,填补技术空白,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柳鑫教授长期致力于食品安全风险与健康效应评估的交叉研究,尤其关注食品中的活性成分、污染因子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此次标准制定过程中,他重点参与了血管芯片在营养因子作用机制验证与毒理筛查中的技术论证和应用设计。他表示:“血管芯片在食品与健康科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标准化是实现技术可复制、可推广的前提。此次标准的制定,将有力推动类器官芯片技术服务药物筛选、营养健康与功能食品研发,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此次标准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我校常青学者特聘教授吴永宁牵头,联合国药集团、中检院、武汉轻工大学等多家产学研机构共同推进,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下游贯通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体现出国家在战略性前沿技术领域的协同推进格局。
未来,我校将继续围绕“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发展战略,依托食品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融合优势,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轻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