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楚大地食品科研领域,活跃着一位用科技守护“中国饭碗”的85后青年学者。作为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柳鑫同志以“大食物观”为科研指南,在替代蛋白研究前沿突破技术壁垒;以“科普惠民”为服务宗旨,带领青年志愿者诠释百姓餐桌的安全密码;以“教育铸魂”为育人使命,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技兴农”的种子。他用科技作墨绘民生画卷,绘就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立体答卷。
一、科研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守护粮食安全命脉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柳鑫同志聚焦微藻与替代蛋白等新型食品资源,开展系统性基础研究,探索其在提升膳食多样性、营养供给与食品系统可持续性中的应用路径。微藻蛋白是来自螺旋藻、小球藻等藻类的新资源,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达60%,氨基酸组成均衡,还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改善肠道健康等特殊优势。更重要的是,微藻蛋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能有效减少碳排放,被国际食品界视为“未来蛋白”。
作为负责人,柳鑫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深入开展污染物残留检测、营养组分评估及暴露风险建模,填补了微藻替代蛋白安全评估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项目基于高通量分析与大数据模型,提出适用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微藻替代蛋白食品安全与营养策略,相关成果获中国新闻网、光明网、《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受到业内专家高度评价。他在新生物基蛋白活性肽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评“海门东洲英才”。还参与制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2项、国家生物芯片标准1项,先后入选“楚天学者”计划,荣获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报国初心。
二、科普惠民:打造“沉浸式”服务,构建全民科学防线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这是柳鑫同志的科普理念。他积极投身科技志愿服务与青年学生培养,注重发挥科研人员在科技传播和公共服务中的引领作用。牵头申报的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组织50余名青年志愿者深入常青第六社区、梅花池社区、刘家墩社区等城乡社区、中小学校及科普场馆,开展沉浸式、系列化的粮油安全科普活动,累计直接服务群众超万人次。该项目创新“多平台联动、多形式传播、多人群覆盖”模式,提升了公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认知,有效筑牢全民科学防线。
作为科普领域先锋,柳鑫教授于2022年起主讲“中国粮油学会·爱粮节粮”品牌直播课程,围绕粮食安全现状与消费理念等开展系统讲解,通过“科创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平台同步直播,观看总量超2.1万人次,获评“中国粮油学会科普志愿者”称号。2023年受邀参与武汉教育电视台专题访谈,围绕“临期食品是否安全”等问题进行权威解读,结合科研数据与消费实际,帮助公众厘清误区,提升食品安全意识与理性消费观念,推动节粮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在数字传播领域,该同志不断探索“新媒体+科普”路径,组织团队制作“中国油脂文化”系列短视频、图文等,其科普内容兼具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实现了分众传播、精准触达,形成了覆盖青年群体、家庭用户和教育机构的立体化传播矩阵。这些创新实践彰显了柳鑫同志在粮食安全领域的专业影响力。
三、教育铸魂:构建“大思政”格局,培育未来创新力量
柳鑫同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校本资源建设,积极打造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协同发展的学习体系,建设了教育意义突出的科普与思政融合平台。他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普实践活动,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模拟教学、科普实践等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在科普传播与志愿服务中的能力,打造了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传播意识敏锐的青年科普骨干队伍,为推动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探索出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他参与中国油脂博物馆科普内容与课程建设,推动基地获评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多次深入武汉市东西湖区中小学,围绕“大食物观”“粮食安全”“食品营养”等主题开展系列科普讲座。其讲座内容紧扣国家政策导向与社会热点,不仅普及了科学饮食理念与营养知识,也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食品健康与科技创新的兴趣,弘扬了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2023年,柳鑫荣获武汉轻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金龙鱼青年教师奖、李庆龙·柯慧玲青年教师奖等荣誉。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研论文到科普视频,柳鑫同志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誓言。他构建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全链条创新体系,不仅回应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更探索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务社会的全新路径。正如他在项目结题报告中所言:“科学家最幸福的时刻,不是收获学术荣誉,而是看见科研成果真正改变百姓生活。”这种“心系苍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正是新时代青年对五四精神最生动的诠释。